宿迁学校大全宿迁初中大全洪翔中学

洪翔中学

  • 地址:
  • 电话:
  • 邮编:223800
  • 网站:
点击查看“洪翔中学”地图完整版
学校简介

——

长风催鹏举,高天任鸿翔。在烟波浩淼的洪泽湖西畔,在风光秀丽的汴水之滨,在环境优美的泗洪教育园区,有一所现代化、有特色、花园式的民办高级中学,她就是江苏省泗洪县洪翔中学。

洪翔中学是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大潮中诞生的。2003年春,为响应市县政府大办民办教育的号召,江苏省泗洪中学的40多位骨干教师毅然放弃了铁饭碗,立志创办一所高质量、高品位的名牌中学,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,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、江苏省副省长凌启宏教授欣然为学校题词。大家自筹资金、艰苦奋斗,当年招生就吸引广大学子踊跃报名。洪翔中学是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的结晶,也是知识和资源完美融合的典范。热心公益事业的有识之士加盟学校创建,给学校带来了丰富的社会资源,使学校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;他们尊重教育规律,关心教师成长,肩负社会责任,引领着洪翔中学不断走向成功。

一路艰辛一路汗水,一路拼搏一路收获。六年来,凭借对教育理想的追求,凭借对教育事业的执著,洪翔人坚持“名师、名校、金品牌”的办学追求,秉持“用责任兑现承诺,靠质量打造品牌”和“弃燕雀之小志,慕鸿鹄之高翔”的立校格言,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,学校的硬件设施全面优化、教育特色逐渐显现、办学品位迅速提升,逐步成为领导认可、同行称道、家长满意、社会关注、学子向往的育人殿堂。2005年以来,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学校、江苏省园林式单位、市民办教育先进学校、宿迁市文明单位、市县高考质量先进单位、县年度综合考评先进单位等50多项荣誉称号。

如今的洪翔中学,设施一流,环境优美,充满生机与活力。新颖的校门,别致的亭榭,嶙峋的假山,清澈的水池,幽雅的连廊,花木点缀的草坪,浑然天成的现代教学楼,高雅舒适的学生公寓,宽广精美的塑胶运动场;校园布局科学,建筑精致,色调典雅,舒适宜人。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,在校生1938人,占地72.6亩,拥有教学楼、办公楼、实验图书楼、餐厅楼、宿舍楼7幢;校园装备了广播电视和多媒体网络系统,配置了供学生使用的电脑223台;拥有高标准的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实验室10口;音乐室、舞蹈房 、美术室、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齐全;每口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施,为每位教师配备了手提电脑;图书馆现有藏书104348册,征订各类报刊271种,5口阅览室、224座,实行“全天候、全开架、全方位”服务。建成一个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、6片篮球场、2片排球场、2片羽毛球场和12口乒乓球网间等运动设施。学生宿舍楼、餐厅楼,设施配套。2008年,学校食堂被评为宿迁市餐饮业A级单位。

洪翔中学拥有一支师德精忠、师能精湛的教师队伍。近几年,学校以打造一支品德高尚、素质优良、结构合理、学生爱戴的师资队伍为目标,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、提高教育教学智慧为重点,以校本培训、校本教研系列活动为抓手,大力实施“名师工程”、“青蓝工程”,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普遍提高。现有高中教师122人,其中研究生和本科学历占教师总数的96%,54%的教师具有中、高级职称;有省市县名师、学科带头人、骨干教师、教学能手44人。朱绍永、余大洋、李士响、杨昭球、佘立喜、杨行胜等中年教师在市县享有很高的声誉,祖兆富、杨政、张仁武、陈林、张笋等青年教师在省市县教学大赛中脱颖而出。仅2008年,陈林老师荣获省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,杨政老师荣获省语文优课评选一等奖,杨行胜、刘国民、陈磊、颜磊等老师获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。

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卓越的教育管理是我校快速崛起的重要保证。近年来,学校董事会和以王化连校长为首的校委会倡扬“持善敦行”的校训,培育“鹤立鸿翔”的学校精神,实施“人本、科学、规范、精致”的管理策略,认真贯彻和落实《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》,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规范。在管理工作中,坚持尊重人、激励人、成就人的人本化原则,倡导精心谋划、重在落实、成在细节的工作作风;努力提高教师待遇,每年投入6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为教师办理“三险”,解决了广大教师的后顾之忧。

培养“责任、高雅、卓越”的品格是洪翔中学德育工作的追求。学校坚持“德育为首、五育并举”的原则,将理想教育、养成教育、“八荣八耻”教育等贯穿于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之中;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各项管理,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;建立了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,形成德育合力;充分利用班级、共青团、学校广播站、德育基地等平台,做到管理育人,教书育人,服务育人;定期举行法制报告会,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;开展生命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,创造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,提升了师生的精神境界、文明素养,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,先后获得“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”、“宿迁市文明单位”、“泗洪县德育先进学校”等荣誉称号。

“实、细、精、新”是洪翔中学的教学特色。学校制订了《洪翔中学教学基本要求》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,认真落实教学“六认真”,抓实抓细集体备课,做到定时间、定地点、定课题、定程序、定发言人,每次活动都有详细记录;先后邀请江苏教育学院王铁军、省教科院研究员金连平等专家学者来我校讲学;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,开展“教学策略创新”活动,大力倡导先进的教育思想,推行讨论式、启发式等教学方式,倡导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,引导学生主动学习、全面发展,并总结一些可供借鉴的好经验、好做法;教师自主开发了16门校本课程,供学生选修,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,其中戴巧燕、杨行胜老师主编的校本课程《珍爱生命》、《中学英语美文选读》,在江苏省“中学优秀校本课程”评选中分别荣获一、二等奖;抓好研究性学习活动,组建了科技、音乐、体育、美术、书法、篆刻等1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,培养学生的爱好、特长。在宿迁市首届街舞大赛总决赛中,洪翔体育街舞队荣获冠军称号。

学校实施“科研兴校”方略,推动了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。现有《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师生新型人格滋养研究》《中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》等省“十一五”规划课题3项,有《知识转型背景下课堂教学新策略研究》等市“十一五”规划课题6项,有市、县级备案课题12项,教师教科研参与率92%以上。教师人人做到“五个一”,即每人每学期要读一本教育名著,研究一个项目,开一节研究课、示范课,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,每月写一篇 “教学反思”;近三年,共出版专著13部,发表和获奖论文161篇,其中杨行胜老师11篇论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。

洪翔中学以优异的教育质量,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,历年高考本科升学率均位居全市中学前列。近三年,二本以上年均录取率31.8%,三本以上年均录取率58.4%,专科以上年均录取率95.9%。每年均有多名同学考取全国重点大学,如苏旺、牛宇翔、高铭、徐薇、顾闯闯、佘建秋等同学被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中央美院、东南大学等名校录取。毛学龙、许朝锋、郁通、王宁、韩斌等110多名同学在全国、省学科竞赛中获一、二等奖,学校连年被评为市县“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”。

回顾过去,洪翔人为取得的成绩而自豪,坚定了创建名校的信念;展望未来,洪翔人确定了远大的目标,深感任重而道远。

面对全球化、信息化的时代,在新的起点上,我们将秉承“持善敦行”的校训,弘扬“鹤立鸿翔”的学校精神,实施“人本、科学、规范、精致”的管理方略,积聚底蕴,提升内涵,为把洪翔建成现代化、高质量、有特色的精品学校而不懈奋斗。

“教育是神圣的事业,我们肩负着庄严使命”。回首昨天,我们用汗水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业绩;欣看今日,我们正以更加坚实的脚步走向未来!

洪翔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!

现任领导

王化连 校长朱绍永 校长

余大洋 校长杨令峰 校长

杨召球 校长

校风校训

所谓“树德”,指以德治校,德育为首,以德立人。德是立人之基。“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。面对全球化、信息化、多元化的时代,我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,强调修身养德,培养新一代有“容载万物、博爱济世”的宽广胸怀,“富贵不淫,贫贱不移,威武不屈”的崇高气节,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爱国情怀,引领学生追求真、善、美,养成自我超越、自我完善的生命态度和严于律己、从小事做起的行为习惯。所谓“砺才”,指教师要严谨治学、刻苦钻研、求实创新、追求卓越,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才;学生要深知“天道酬勤”、“宝剑锋从磨砺出”的真谛,自立自强、勤奋求知、勇于探索、自我完善,立志做一个“有志向、有爱心、有智慧的现代中国人”。 所谓“热忱笃行”,指要全校师生员工要 满腔热忱,忠贞不渝,一心一意,踏踏实实,坚持不懈,孜孜不倦,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,为实现学业目标和创建一流名校而努力奋斗。

所谓“博学严谨”,指教师要谦逊好学,永不满足,刻苦钻研,有渊博精深的学识,有厚实、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,追求文理融通、学贯中西的学识境界;治学教学,精益求精,一丝不苟,扎扎实实,遵循规律,注重实效;所谓“协作共进”,指全体教师要团结一致,同心同德,紧密合作,和睦相处,互相帮助,学会分享,共同发展。

所谓“尊师守矩”,指要培养学生尊敬师长,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制度,遵守社德,遵守公共秩序,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,具有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,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;所谓“求实”,指要培养学生踏实苦干、勤勤恳恳、认认真真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;这既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态度方面的要求,更是为他们一生做人、做事,取得事业成功奠定情感、意志、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基础。所谓“创新”,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。“创新”是一个人素质的“精华”,是一个民族的灵魂。我校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,不唯书、不唯上;勇于探索,肯干、善干、恒干的个性品质;求新求异,立体、结构、多元、动态、和直觉的思维方式。

校容校貌

简园

简园是洪翔中学宣传科学知识、展示师生才艺的文化园,园名石刻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楷书字体。园内以“岁寒三友”松、竹、梅为绿化主题,营造“万壑松风”、“竹海听涛”、“笑傲风雪”的景观效应。在绿色掩映中,文化长廊横贯其间,廊架为防腐木框架结构,廊顶桁条形似古代的竹木简,因此得名。

竹木简是战国至魏晋时期的主要书写材料和文献资料。战国时代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,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奠基时代。百家争鸣的格局,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的春天和第一座文化高峰,其中儒家、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,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竹木简再现了先代贤哲们的高超智慧和伟大思想,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的象征。洪翔中学“持善敦行”的校训,便出自上海博物馆2002年12月26日公布的馆藏战国楚竹简,表达了学校“培养具有大爱情怀、科学精神、生命智慧的现代人”的教育追求。 “大道至简”语出《道德经》“万物之始,大道至简”。正如宇宙万物的表象虽然纷繁而多样,但其本源都是由细胞或基本粒子构成,事物运动、变化、发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同样都是极其简单的,以至于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曾断言:“真理就是简单明了”。而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,管理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科学化、简单化。因此,“多余的花样就是文明,文明的进化就是精致,精致的发展就是豪华,豪华的极致就是简单,简单的评价就是文化”。

鴻园

鸿园是洪翔中学的山水园,园名石刻为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所书。造园设计立意高远,融汇东西,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,既有“模山范水”的自然美,又含“妙造自然”的意象美,花草树木、亭榭长堤、山石池鱼等物像众多,寓意深邃,规模具备,大气恢弘,“人”字廊造型呈鸿鹄展翅之势,故称鸿园。鸿园正对面、教学楼南立面突出部悬挂“教育神圣”四个金色大字。

鸿园西部主体建筑为欧式风格,入口处有四个开放式廊架,组成一个个拱门;南行便到一座连体的三角双亭,亭顶为三角体,两侧棱上各有一个圆形缺口,连体双亭顶部呈不规则的几何体状,在视觉上极具立体感,代指以理性和抽象见长的西方文化传统;沿亭间弯道拐向东行,再经一段廊架,走过曲折的卵石小路,便至鸿园东部。鸿园东部景观为中式风格,曲水中流,鱼翔浅底,假山巍峨,怪石嶙峋,绿地长堤,茂林修竹,山高水长,意象万千,一派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风采,是师生亲近自然、放飞思绪的学习和休闲场所。

俯瞰鸿园西部,亭廊相连呈人字形,宛如白鹤、鸿鹄迁飞时在高空组成“人”字形队列,大有一飞冲 天、翔满天下之态,寓意洪翔中学“以人为本”和师生结伴成长的教育理念。远观鸿园东部,宛如一幅古代山水画轴,“墨池水源长,笔架山峰尖”,池水、山峦又似墨池和笔架山,暗喻此地是一个文脉兴旺之地。鸿园东西部浑然一体,宛如西学东渐相互交融,启发广大师生既要传承中华文明,又要吸纳西方先进文化,兼收并蓄,学贯东西;要以全人类的文明作背景,从外来文明中汲取普世价值,积极开展心灵世界的重建,和着世界前进的脚步,与人类公认的价值观念同心、同行、同乐,共同成长。

和园

和园是洪翔中学的生态园,内植三颗名贵桂花,树冠分别呈半圆形、莲座形、锥体形,涵盖了自然界所有树木的基本形态。三颗桂花按“天、地、人”的植树方位的呈三角状排列,寓意“天人合一”的和谐理念和“道法自然”的和谐原则,因此得名。“天、地、人”三字为乾隆皇帝御书字体。

大自然是承载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,是人类社会衍生发展的家园。自然万物是人类的朋友,也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条件。人类与自然万物共存于天地之间,是一个相互依存、利益攸关的共同体。人类从来就处在这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中,无法置身其外。如果没有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和谐共生,人类也不可能独立存在下去。而在“人、地、天、自然”的互动关系中,人又不仅仅是作为承受者、受益者而被动存在的,而常常处于照看者、守护者、学习者、改造者的主动地位。人是万物之灵长、宇宙之精华,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、关照人与天地、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,应该积极主动地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空间和自然界之祥和。《太平经》说:“夫人命乃在天地,欲安者,乃当先安其天地,然后可得长安也”。意思是说,人类安身立命于天地间,要想得到良好的生存和发展,必须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得到和谐安宁,然后人类才能长久安宁。而“安天地”,就是要尊重自然、认识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探索和掌握自然规律,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,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。因此,老子提出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的和谐原则。
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是中国古代推崇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,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,它阐述了以人为本的“人—地—天—自然”系统由近及远的关系层次,揭示了我国古代哲学家关于人、地、天、自然之间高度和谐发展的美妙境界。所谓“法”是效法、学习的意思;所谓“道”是指宇宙万物运行、发展和变化的自然规律。人类要学习大地母亲的包容之心、慈爱之心、仁善之心,地之德安静而柔和,广博而宽厚,大公无私,包容万象,种之得五谷,掘之得甘泉,负载万物,慈养众生,劳而不怨,功高而不恃,生生不息而不图回报。大地效法天的刚健无私、直道而行、浩瀚无际,顺乎天道的变化,玄黄相抱,阴阳交泰,因而成就万物之形,实万物之质,成全天之生育。天效法自然规律,万物雌雄各半,阴阳相生相克,三光常耀则晨昏有序,四者不失时则五谷不绝,“天行有常,不为禹存,不为桀亡”,施于天下而不求报,生长万物而不求取。“道法自然”,即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,任自然万物按其内在规律自在自为,“让万物自己作为而成,而不加宰治”,道的行事原则是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。 自然是伟大的示范,也是伟大的启示;天地万物处处都是无字天书,值得人类认真研读、体察和探究。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意思是:天宇的运行刚强劲健,君子应效法天,要像天宇那样刚毅坚卓,发愤图强;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,君子应取法地,要像大地一样增厚美德,方能承担事业。人源于天地,是天地的派生物,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。古代许多学者从天地万物中汲取智慧,并自觉力行不倦,以致成就了自己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人格。 坚持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,在一定程度上就是“天人合一”的和谐理念和“道法自然”的和谐原则在中国当代社会的继续、深化和发展。“和”是一种哲学观念;是一种精神追求;一种文化理念和趋势;是一种政治理论和治国方略;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想状态;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特征,也是东亚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本质的标志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当代仍具有巨大的思想价值,其突出表现就在于: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,人类面临各种各样的内心焦虑、精神压力和矛盾冲突,这一思想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解决人与社会群体、人与人以及人的肉体与心灵之间的和谐问题,解决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命存在的问题。面对自然带给人类的无穷灾难,人类是选择生存还是死亡,这一思想给了我们重要启示: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,我们要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、协调统一;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;要尊重自然,善待自然,对自然的索取保持一种理性的节制,对环境的利用保持一种自觉的克制,寻找消费行为与理性需要的平衡点,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理性和道教伦理道德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;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,建立起一套维护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。

联系方式

TEL):+(86)0527-86220315

相关评论

评论列表(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)

相关新闻